English

既要用得对还要用得好

2000-08-16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本报记者 祝晓风 我有话说

成语在语言中的重要性,不言而喻,成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语言学家一直把它作为词汇中的特别成员。成语的产生和形成往往含有民族特色的出典和故事。它经过实践的千锤百炼,可以言简意赅而又形象生动地表达特定的复杂意义。它最能反映民族语言的特点,千百年来始终受到语言使用者的喜爱,被人们视为民族语言中的瑰宝,乃至我们已出版的各种类型的成语词典竟有百种之多。《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》是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》编写组撰写的规范性系列词典中的一种,近日刚刚由长春出版社出版。7月28日,该词典主编、国家语委委员李行健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,就现代汉语成语规范问题发表了看法。

记者(以下简称“记”):成语既然是“成语”,是“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”,它的形式与意义都已固定,还有什么必要、或者在哪些方面来“规范”呢?

李行健(以下简称“李”):成语既然广泛为人们喜爱和使用,它在语言中也不断地在发展变化,它就自然会在读音、词形和语义等方面产生一些分歧,也就需要进行必要的规范。这就是我们编写这本词典并冠以“规范”二字的初衷。比如“叶公好龙”“安步当车”中,“叶”读yè或shè,“车”读chē或jū,就可能有不同。“怙恶不悛”中的“怙”误读为gū,“悛”误读为jùn也不少见。“好高鹜远”中是“务”还是“骛”或“鹜”,“莫名其妙”中是“名”还是“明”,经常写法不同。“空穴来风”是表示说的话有根据,还是没有根据(不同词典注释也不同)。“哀兵必胜”,一般词典不管敌强我弱都解释为被侵略的军队必定打胜仗,是这样吗?喻指过时的事物是“明日黄花”还是“昨日黄花”,“七月流火”是天要凉了,还是天热得不行?我军今晚“倾巢而出”,用得对不对?我们还可以不费力气地举出成语运用中的许多分歧混乱现象,表明现代汉语中成语的“规范”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。

记:在当前成语使用中,问题最多的是哪方面?

李:在当前成语使用中,混乱最严重的是异形成语的泛滥,我们投入规范研究的精力也最多。所谓异形成语,就是同一成语有多种写法,它们在使用中都畅通无阻。对它们的规范我们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方式。第一种是在正条成语后,把异形成语用提示办法,告诉读者“不要写作××××”。这是力度较大的一种,如“趁火打劫”条下提示“不要写作‘乘火打劫’”;“画地为牢”条下提示,“不要写作‘划地为牢’”。这一般是指错写或不合规范的“成语”。第二种办法是在正条成语后把异形成语用提示办法,告诉读者“不宜写作××××”。这是力度较轻的一种,如“翻江倒海”条下提示“不宜写作‘翻江搅海’”;“水滴石穿”条下提示“不宜写作‘滴水穿石’”。这一般是指用该成语的人较少或不合现代规范要求,不宜任其自由流行的异形成语。为了加强规范,方便读者查阅,我们将“不宜写作”的成语大多作为副条收录,在条目下只注见正条××××成语。第三种办法是在作为副条的成语后提示读者,“通常写作××××”,不另释义。这是一种推荐倡导的办法,如“不亢不卑”条下提示,“通常写作‘不卑不亢’”;“安若磐石”条下提示,“通常写作‘安如磐石’”。这是因为副条的成语也有一些人使用,但从规范着眼,最好选择主条成语。这三种办法,完全是根据异形成语的性质和它们在语言中的使用情况,再结合规范的要求酌定的,是否适当还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。因为这样做,完全是我们按规范要求,根据不同成语的具体情况,采取的一种前所未有的规范手段。因此,特别敬请读者和专家注意研究批评。

记:李先生,我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,看到这样的词典能解决工作中的许多实际问题,当然很高兴。不过另一方面,我也有这样的问题想请教您,那就是,这部词典做这些“规范”时有什么依据呢?

李:你这个问题提得好。我们的“规范”当然是有所依凭的。词典的规范内容分为两类:凡国家有关部门正式颁布了规范标准的,我们将其全部落实到条目中去;没有颁布规范标准的,在广泛吸收现有成果,听取专家意见后,我们将自己的研究心得推荐给读者。总之,凡是成语运用出现分歧的地方,都表示了我们的意见,不作模棱两可的罗列,以便读者使用并逐步达到规范的目的。除了规范成语用字的形、音外,对成语的含义、用法和修辞色彩,也尽力让读者能够在发生分歧时有据可依。

我们将这本“成语词典”特色定位在“规范”上,这是有成语词典以来第一次这样做。我们深知任务的艰巨和具有的风险。既然现实语言使用和规范化中存在这样的问题,我们的“成语词典”就应该为解决这些问题去努力。因此,在成语条目的收录上,我们首先就要考虑它的规范性。也就是说不符规范要求的,不是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的,我们都不收录。所以本“词典”全部条目只有5千条左右,但它完全可以满足使用现代汉语的人的需要。在释义上尽量简明扼要,通俗易懂。书证的使用只在于介绍“成语”在历史上的存在情况,不在于追源溯流。例句的选择则费了一定工夫,特别是那些使用范围比较狭窄的成语。我们希望例句能更好地帮助读者了解成语语义,正确地使用该成语。即使我们多次改换例句,应该说至今仍不尽如人意。综上所述,可以看出,本“词典”不刻意追求在上述方面有创造性的成果,但力求达到当前的最好水平。

记:在写文章使用成语时,您觉得应该特别注意些什么?

李:编写成语词典,自然意在帮助读者学习,以便正确使用成语。“成语之妙,在于运用”。这是我们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》编写组前首席顾问、已故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给我们以前编的成语词典题词中的话。他是针对成语使用太滥,常常写错用错有感而发的。他晚年在一篇《关于成语》的短文中谆谆告诫我们,“文章似乎以尽量少用或不用(成语)为宜”,因为成语运用不好,容易弄巧成拙。他在文章中随手举出手边的《读书》杂志,指出“瑕不掩瑜”错写作“瑕不掩玉”,把“风花雪月”错写作“风花秋月”。吕先生借此说明,成语之妙在于运用,但“运用”就需要认真学习,没有学习好就随便使用成语,往往容易出错。因为成语一般文言色彩较浓,而含义又通常不能从字面望文生义。据说一次外事活动中,翻译把“胸有成竹”译为“肚子里有一根竹棍子”,把外宾吓了一跳。这也许就是望文生义的恶果。所以我们殷切地希望读者使用成语时,一定要在准确掌握的基础上才去使用。这也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实际结果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